編號:FTJS03224
篇名:豫西鐵爐坪銀鉛礦床礦脈構造解析及近礦蝕變巖絹云母~(40)Ar-~(39)Ar年齡測定
作者:高建京; 毛景文,; 陳懋弘,; 葉會壽; 張繼軍,; 李永峰,;
關鍵詞:礦脈; 運動學,; 40Ar-39Ar,; 絹云母; 銀鉛礦,; 鐵爐坪,; 熊耳山;
機構: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 陜西省地質調查院; 河南省有色金屬礦產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摘要: 河南省洛寧縣鐵爐坪大型脈狀銀鉛礦床地處華北陸塊南緣熊耳山中生代變質核雜巖構造西部,由一組主要的NNE走向陡傾斜礦脈和一組次要的NW走向陡傾斜礦脈有規(guī)律地組成,。礦脈以條帶狀、角礫狀和晶洞-晶簇-梳狀三種主要形式多階段充填而成,按照主要礦脈的礦物共生序列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鐵鎂碳酸鹽階段(Ⅰ),、煙灰色石英-賤金屬硫化物-銀礦物主礦化階段(Ⅱ1)和白云石-白色石英-粗晶方鉛礦-銀礦物主礦化階段(Ⅱ2)及主成礦后的玉髄-螢石-方解石階段(Ⅲ),。在礦床尺度上,礦脈受成礦前的韌性剪切帶制約;在露頭尺度上,礦脈利用和切割成礦前剪切帶。在各成礦階段期間,礦脈表現出明顯的張剪性和擴容脈(dilational vein)特征;從運動學觀察可知,容礦構造的運動方向是基本上一致的,主要表現為NE走向容礦構造的左旋下滑運動和NW走向容礦構造的右旋下滑運動,。本次研究在鐵爐坪礦區(qū)的近礦蝕變巖中選取絹云母進行40Ar/39Ar年齡測定,獲得坪年齡為(134.6±1.2)Ma,相應的等時線年齡為(135.3±2.4)Ma,。這一數據與在同一礦田內蒿坪溝礦脈的絹云母40Ar-39Ar年齡(134.9±0.8)Ma和蒿坪溝花崗斑巖的鋯石SHRIMP年齡(133.5±1.4)Ma極為相近,進一步顯示出礦田內成巖與成礦的時空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