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FTJS02721
篇名:南秦嶺金龍山金礦床中砷的賦存特征及其對金沉淀的影響
作者:楊永春; 劉家軍; 劉新會,; 吳勝華;
關鍵詞:金礦床,; 地質特征,; 砷的賦存形式; 金沉淀,; 金龍山,;
機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甘肅地礦局第四地質礦產(chǎn)勘查院,;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過程與礦產(chǎn)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第五支隊;
摘要: 金龍山金礦床位于南秦嶺印支褶皺帶鎮(zhèn)安—旬陽盆地內,是20世紀80年代末發(fā)現(xiàn)的一個超大型微細浸染型金礦床,。礦床賦存于上泥盆統(tǒng)南陽山組和下石炭統(tǒng)袁家溝組,為一套由鈣質粉砂巖,、粉砂質頁巖、粉砂質灰?guī)r,、泥質灰?guī)r互層組成的濁積巖建造,。礦體受斷裂控制明顯。筆者采用顯微鏡觀察,、電子探針,、掃描電鏡等分析技術,對原生礦石中黃鐵礦、毒砂等熱液礦物中的Fe,、As,、S等元素含量及其分布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結果顯示,低含量的砷在黃鐵礦中易富集,且砷在黃鐵礦中可以穩(wěn)定存在,。但當砷含量大于6%時,以黃鐵礦和毒砂兩相混合為穩(wěn)定相,。賦礦圍巖中含F(xiàn)e碳酸鹽礦物溶解釋放Fe以及溶解Fe的大量硫化物化,部分亞穩(wěn)定相含金的含砷黃鐵礦的出溶,可能是金龍山金礦中次顯微金以小圓球狀和鏈狀存在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