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最新消息,,當地時間4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對華關稅上調至125%。
當地時間4月2日,,特朗普簽署兩項“對等關稅”行政令,,宣布4月5日開始對所有美國貿易伙伴征收10%的基礎關稅,4月9日起將對某些貿易伙伴征收更高關稅,。其中,,對中國加征34%的“對等關稅”。
此次對中國加征34%的“對等關稅”,,疊加2月,、3月累計加征20%關稅,再加上美國目前對中國電池產品征收3.4%的基礎關稅,,以及其計劃在2026年對來自中國的儲能電池施加25%的301條款關稅(該稅率已適用于動力電池),,使得中國出口美國的電池產品,被征收的關稅累計將升至82.4%,。
中美鋰電貿易現狀
美國鋰電池進口長期依賴中國,。美國2024年鋰離子電池需求測算超過130GWh,但大多電池廠在近年投產,,產能利用率處于爬坡階段,。美國整體上鋰電池自供率較低,特別是儲能電池領域,,自供率不足20%,。中韓日三國長期作為美國國內鋰離子電池的主要來源地。2022年以來,,中國來源鋰電池占美國進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同時,美國也是中國目前鋰電池出口的主要地區(qū)之一,。根據海關數據,,2024年,中國鋰離子電池出口第一大市場仍為美國,,出口金額為153.15億美元,,同比增長13%,占我國鋰離子電池出口額的25%,占比較2023年提高4.2個百分點,。自2020年以來,,美國已連續(xù)多年成為中國鋰電池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
影響幾何,?
行業(yè)分析指出,,本輪關稅政策對中國鋰電出口將產生多維度沖擊。
在直接影響方面,,動力電池領域因受此前《通脹削減法案》限制,,中國對美出口已基本停滯,影響相對有限,。而儲能電池方面,,美國基本采購中國的鐵鋰電芯,眼下301條款關稅還未生效,,加征關稅短期內或有搶裝需求,。
從企業(yè)的回應中也能看出短期內加征關稅對國內企業(yè)影響較小。4月7日,,欣旺達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銷往美國產品主要為間接銷售,對公司影響較�,�,;孚能科技也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目前公司產品出口地區(qū)以歐洲為主,,美國出口占比較小,,美國增加關稅對公司經營影響程度較小,;中國目前第二大儲能電池出口商億緯鋰能表示,,目前直接出口美國的占比低于4%。短期看,,公司與美國客戶主要采取FOB(離岸價)模式進行結算,,這種模式下公司不承擔關稅成本,因此當前關稅政策對現有合同的交付不造成成本影響,。
間接影響方面,,國內的電池新能源產品很少直接出口到美國,,普遍借助東南亞,、歐洲等地區(qū)進行規(guī)避風險。而美國此次關稅政策具有廣泛覆蓋性,,越南(46%),、泰國(36%)、馬來西亞(24%)等傳統轉口樞紐均被納入加征范圍,中國企業(yè)原計劃通過“繞道出口”的路徑被堵,,將會面對更嚴峻的挑戰(zhàn),。
總的來說,關稅大幅提高使中國鋰電池產品成本優(yōu)勢大幅下降,,利潤進一步被擠壓,。主要汽車或儲能制造商可能會因關稅調整而調整供應鏈策略,減少對中國電池的依賴,,這將對中國電池企業(yè)在美國市場的份額產生沖擊,。
三招反擊
面對目前的關稅政策,中國企業(yè)通過多方面努力加速布局全球市場,。
技術“突圍”
企業(yè)可以通過優(yōu)化電池的能量密度,、循環(huán)壽命、安全性等關鍵性能指標,,以技術優(yōu)勢提高產品附加值,,降低關稅對利潤的影響,同時滿足美國市場對高品質電池的需求,。
此外,,加大對固態(tài)電池、鈉電池等新技術的研發(fā)投入,,推動技術快速迭代,。2025年以來,中國電池企業(yè)對固態(tài)電池的研發(fā),、裝車加速,,有望在下一代電池技術浪潮中形成新的領先優(yōu)勢和市場競爭力。鈉電池隨著量產應用帶動規(guī)�,;当�,,未來也有望繞過鋰電池關稅限制。
本土化布局
長期來看,,新能源企業(yè)在美國當地擴產,,或是應對本輪關稅沖擊的最有效手段。企業(yè)通過技術授權,、合資建廠等方式,,在美國建立生產基地,實現本地化生產,,規(guī)避高關稅壁壘,。如寧德時代以技術授權模式與福特公司在美國合作建設電池工廠,國軒高科有序推進其位于美國伊利諾伊州的鋰電池項目,,并計劃再建電池工廠和材料工廠,。
開發(fā)新興市場
此次關稅大棒促使企業(yè)更加注重海外市場的多元化布局,,降低對美國單一市場的依賴。國內企業(yè)加大對東南亞,、中東,、歐洲、澳洲,、南非等地區(qū)市場的開發(fā)力度,,挖掘這些地區(qū)新能源汽車、儲能等領域對電池的需求,,將業(yè)務重心向其他潛力市場轉移,,降低美國市場關稅對企業(yè)的影響。
此外,,國內鋰電企業(yè)的出海目的地已不再局限于東南亞和歐美地區(qū),。一些企業(yè)已經在海外其他地區(qū)布局生產基地,如寧德時代在德國,、匈牙利等地有生產基地,,孚能科技與土耳其電動汽車品牌客戶成立合資子公司并已投產。
參考來源:五礦期貨,、國際金融報,、中信建投、真鋰研究,、高工鋰電等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喬木)
注:圖片非商業(yè)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