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姚熹院士主要從事電介質材料與器件、鐵電,、壓電,、熱釋電材料與器件,、氧化物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納米復合功能材料與器件,、機敏傳感器與執(zhí)行器,、集成鐵電器件,及鐵微機電系統(tǒng)等方向的研究,。
艱苦的開拓探索之路
2007年初春從海外傳來一個令中國材料界為之一振的消息,,中國科學家姚熹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成為我國繼茅以升,、王淀佐,、鄭哲敏、宋健和徐匡迪之后獲此殊榮的第六位科學家,。
面對榮譽姚熹院士總是保持著一顆平常心,,事實上正是這位淡泊名利的老人開創(chuàng)了我國材料學科研究的新領域—電子陶瓷。電子陶瓷在現(xiàn)代社會的應用無處不在,,但是在上世紀60年代,,電子陶瓷作為材料學科當中的冷門,長期以來無人問津,。但是被保送進上海交通大學機電系的姚熹卻放棄了最熱門的機電專業(yè),,而是選擇了電氣絕緣與電纜專業(yè)。
由于不是熱門專業(yè),,從事研究這一領域的人相對較少,,只是研究生一年級的姚熹就挑起大梁,奉命研制我國第一臺33萬千伏的高壓陶瓷套管,。當時國內對電子陶瓷領域的研究一片空白,,不論是技術還是生產(chǎn)設備都一無所有。但是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式,,姚熹并沒有退縮,他帶著自己的團隊一頭扎進了幾間破屋構成的實驗室,,摸索技術,,制造設備,反復研究,,僅僅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姚熹院士就帶領他的團隊成功研發(fā)出合格的33萬千伏高壓陶瓷套管。
24歲的姚熹,,不僅要承擔開拓探索電子陶瓷領域的重任,,還要扛起培養(yǎng)更多電子陶瓷研究人的大旗。國內沒有電子陶瓷相關的教材,,姚熹院士就自己編寫,。僅僅用了四年的時間,,姚熹就為我國電子陶瓷這一領域編寫了第一套教材,并培養(yǎng)了我國這一領域的第一批研究生,,實現(xiàn)了這一領域研究人從無到有的發(fā)展,,為我國日后這一領域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和知識基礎。
出國深造,,成為學時最短的博士生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眼界的開闊,,姚熹院士越來越能感受到國內電子陶瓷領域的研究與國外有著巨大差距。為了更好的發(fā)展我國的電子陶瓷事業(yè),,已經(jīng)44歲的姚熹院士毅然決然的決定去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學習深造,。
他用一年零十個月的時間取得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固態(tài)科學博士學位,成為該校獲此專業(yè)學位用時最短的一位學生,,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位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學者,。隨后,又在美國讀完博士后,。1983年,,姚院士載譽回國,依舊從事電子陶瓷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工作,。
領軍鐵電陶瓷研究
姚熹院士在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間主持負責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和863計劃新材料研究領域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二十余項,,發(fā)表論文五百余篇,獲準專利十余項,,學術造詣深,,知識面廣,學術思想敏銳,,研究工作洞察力強,,在國內外學術界有相當?shù)挠绊憽?/p>
他不僅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顧問委員會成員、亞洲鐵電學聯(lián)盟主席,、國際鐵電學顧問委員會成員,、美國電機與電子工程師協(xié)會(IEEE)高級會員、UFFC鐵電學委員會成員,、美國材料研究學會(MRS),、美國陶瓷學會(ACerms)會員。
古稀之年,,桃李天下
作為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專家,,姚熹院士也深愛著它的教育事業(yè),。在從事鐵電陶瓷研究的五十余年里,從未離開過教育一線,,1957~1979年期間擔任西安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電子工程系助教、講師,;1983年擔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1984年特批晉升為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現(xiàn)任同濟大學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為西安交通大學電子材料與器件研究所所長,、精細功能電子材料與器件國家專業(yè)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姚熹為我國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鐵電領域的研究生,、博士人才,為中國鐵電研究進入國際行列豎起了一面旗幟,。
在姚熹教授七十壽辰之際,,他送給自己更是給西安交大鐵電研究者一份大禮,在西安交通大學設立永久性獎學金“姚熹鐵電獎學金”,,用來獎勵西安交通大學鐵電研究領域中積極創(chuàng)新,、成績優(yōu)良的在讀博士和碩士研究生,鼓勵學生發(fā)奮學習,、報效祖國,。